粵港澳學術研討會在港召開 澳社 科會赴會探討三地合作新機遇
發佈時間:13/01/2017

資料來源:華僑報2016/12/28    


粵港澳山水相連、文化相融、經濟相通、聯繫緊密,如何深化粵港澳三地合作、創新合作機制、推動深度融合,一直是三地共同關注的議題。以「創新發展與粵港澳合作新機遇」為主題的「二零一六年粵港澳學術研討會」本月七日在香港舉行,與會的專家學者就此主題從多方面作了探討,希望粵港澳利用「新常態」下的發展機遇,創造新的發展模式,實現三地互利共贏。


澳門社會科學學會陳錫僑副會長,理事陳偉基、謝漢光、郭濟修、張卓夫,會員吳家駒赴港參會。今次研討會由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澳門基金會及澳門社會科學學會聯合主辦,逾五十位專家學者出席,探討新形勢下的三地合作新機遇。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總經理及大公國際傳媒學院執行院長徐荷、澳門社會科學學會副會長陳錫僑、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王曉在開幕式上致辭,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因事未能出席,作了書面致辭。香港中聯辦研究部部長曾健及副巡視員葉莉萍亦作為嘉賓出席。


中銀香港經濟研究處主管謝國樑,廣東省人大常委、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楊英,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陳文鴻,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兼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教授毛艷華作了主題演講。澳門社會科學學會副會長陳錫僑和理事謝漢光也發表了論文。


陳錫僑表示,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上,粵港澳三地都可為此作出貢獻,應著手研究如何提高能源效益,開發風力發電、太陽能及地熱能等能源。他表示,內地多個省市正大力開發風電及太陽能,都有大規模的新能源建設,相反港澳兩地則較少。他認為,推動電動車在城市使用,可助提高能源效益,目前中國製造的電動巴士不但在國內城市可見,更已成功輸出海外多國,印證中國環保技術具國際水準。


謝漢光表示,將於二零一八年建成的港珠澳大橋,可令港澳兩地通車時間縮短至半小時,有效加速珠三角地區的區域融合,港珠澳三地人流、物流將增加,有利珠三角及廣東西部的經濟轉型升級,形成大珠三角經濟圈內的產業轉型升級。他又指,大橋對澳門本身的幫助,除惠及當地的博彩及旅遊業外,亦可鞏固當地房地產市場,並適度促進澳門多元發展,如發展會展商務及金融業。


粵澳研討會已連續舉辦了二十五年,每屆研討會主題都緊貼粵港澳發展戰略,二零一三年起,研討會正式將香港列入,由「粵澳研討會」升級為「粵港澳研討會」。各界專家學者積極參與,發表了許多高質量的報告及成果,為三地政府建言獻策。


相關連結:http://www.vakiodaily.com/news/view/id/172810